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0:25 点击次数:149
听读者之声,与读者为友。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,倾听读者的意见及建议,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,当阳市图书馆专门开通了读者邮箱,希望广大读者把自己的人生感悟、意见及建议等写给我们,“读者之声”将定期择优刊登。
投稿方式:电子档文稿后面附上作者姓名、电话号码、个人50字以内简介、个人近照发送至:
442929102@qq.com
联系电话:13908606509 (杨老师)
知无不言,内容不限,欢迎您的来信。
第72期推出黎永松老师作品
黎永松,河溶镇卫生院检验科主管技师,当阳市作家协会会员。阅读和写作让我放慢急促的脚步,平静浮躁的心情,在放飞的日子有归宿,隔离的岁月不孤单。孤独的我读冷漠的书,我读故我思,我写我快乐,在喧嚣的世界里享受独处的欢娱,在苟且的生活中领悟诗意的人生。
展开剩余85%端午听雨
端午节这天终于下雨了。
菜籽小麦都收割完了,田地里只等着水插秧。水库中的水快放干了,那机井日夜抽个不停,水来路好的田地秧苗都快成行,缺水的地方田仍开裂着。憋了个把月的老天爷在端午节这天终于下雨了,这一下不可收拾,嚎啕一番后,淅淅沥沥,抽抽泣泣不过瘾,又来嚎啕一番,只闹了一整天,田里沟里水都满了。这一出是否在为屈原悲伤,也顺便解了人们插不上秧的忧愁,祈祷着今年能顺利安季,又是一个丰收年。人们只管安心地冒雨端午归宁,吃母亲包的粽子,腌的鸭蛋,还有那松花皮蛋,黄瓜烘蟮鱼,新鲜花椒的香气直击心扉。
我打着伞走过溶新路,雨声在耳边如诉,路边屋檐下尚有人在叫卖艾蒿、苕藤、粽叶等,雨水中显得更加青翠。这将我拉回儿时端午的旧时光,是那离离的秧苗,青青的苕藤,飒飒的艾蒿,大大的白桃,玲珑的包子,清香的花椒,神秘的魔芋,逃窜的癞蛤蟆等,共同组成了我对端午的美好记忆。
“斗舸红旗满急湍,船窗睡起亦闲看。屈平乡国逢重五,不比常年角黍盘。”我是从陆游的《归州重五》诗中知道,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,有赛龙舟、吃角黍即粽子等习俗。也许我老家官垱黎家套的跃进渠太窄,容不下龙船,端午时节忙着插秧,没时间包粽子,这端午节赛龙舟,吃粽子一直记忆缺失,只到宜昌上中专时,才在学校的端午节吃上粽子,长江里看见赛龙舟。
儿时的端午节虽无龙舟和粽子,但却有趣。五月初五,五月十五,五月二十五共三个端午,叫着头端阳,大端阳,末端阳,人们一般大端阳过得隆重。这使我疑惑,试想之,端午时节也是农忙时节,人们可以根据这三天的闲暇来选择,头端阳尚没大忙,就过头端阳,大端阳忙着插秧,就会末端阳来补,使人们忙中不遗憾。还有一说,乃端午归宁习俗,农村大有四世同堂之家,端午这天老的要回娘家,少的也要回娘家,有的家中有姑娘回来,就分出三个端阳来,让都有机会端午归宁。这也好像有些道理,但儿时的我不管这些,只要端午有好吃的,端午节吗,三个不多,多多益善。
端午节多半吃包子,婆婆常说道:“端午节,吃包子,不吃转世变猫子。”这说法我常追问原由,婆婆却搪塞道:“口口相传而来,大家都这么说的。”难道是屈原跳江,江中有鱼,猫子吃鱼,不吃包子让你转世变猫吃鱼。那乖巧的猫我挺喜欢,常跳入我怀,轻轻抚摸,它就打起呼噜来,婆婆会说道:“猫儿又读起文章来。”猫儿的前世难道是端午节不吃包子的文化人。
由于农忙,人们很少自己发面来做包子,父亲在端午前就到官垱场的张家街口,于张家包子铺定下几十个包子,韭菜馅的头顶扭着鬏鬏,红糖馅的梳子扎着密密麻麻的点儿。用荷叶裹着,竹篓提回家,打开荷叶后尚有热气,香气扑鼻,一家人吃起来,我爱韭菜馅的,四五个下肚,心满意足。大人们都吃上一两个意思一下,舍不得吃,存放在碗柜。待出门干农活时,带到田里,插秧饿了吃。蚂蚁辛劳,召来伙伴,爬上包子,好似殷勤地为包子撒上黑芝麻。插秧后的母亲轻轻地吹落蚂蚁,说道:“蚊子吃不的一支胯,蚂蚁能吃一大把!”这包子从大端阳管到末端阳,有馊味了都舍不得扔。
农谚曰:“端午芒种前,处处是荒田;端午芒种后,处处有酒肉。”端午节与芒种纠缠着,是农村最忙时节,这端午节越是忙,年成越是好。学校都要放忙假一个多星期,老师们大多为半边户,另一半在农村,学校里都是农村的孩子,也要回家帮助干农活。打菜籽、割小麦、栽秧苗、插苕藤,样样都要干。插秧打线行子时,一行插完,我常会躺在田埂上,把腰揄上一揄,忒个舒服,说道:“这插秧真腰疼。”,母亲会说道:“小孩子那里有腰。”,好不容易回家吃饭,累了的我趴在桌上吃,母亲又说道:“小孩子吃饭腰要挺直呢!”,我回道:“这会儿小孩子又有腰了。”,母亲忍不住笑出声来,“你对嘴,就不怕打雷吗?”。儿时上学时就盼着放假,唯独忙假是个例外,大家不盼。记得有一年放忙假,硬是下了一星期雨,闹的我在家没帮上忙,心中暗暗窃喜,但看见父亲时不时去看已割倒的菜籽,有些已落入地里发了芽,我又为心中的窃喜感到羞愧。忙假中值得欣慰的是,不管是头端阳,大端阳,末端阳,总会遇到一个端阳。
我的外婆家在脚东栗树湾,路途较远。在那没有车的年代,端午节又遇农忙,就会去婆婆的娘家,约八里地的许家河。许家河大爹家住在跃进渠汇入漳河之处,开门就见漳河堤。大爹将屋后的三棵桃树进行嫁接,使原来的毛桃子变成大大的白桃,成熟的时间也从秋日提前到端午时节,那摘下用盆端来的白桃,让人有蟠桃盛会之感,大快朵颐。大妈煨的鸡,我和弟弟一人一个鸡大腿,外皮金黄呈亮,肌丝纹理诱人,每每想起,记忆温暖,口水暗生。吃饭时,大爹会严肃地问起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,汇报完后,大爹会来个突然惊喜,从口袋里拿出英雄牌的自来水笔做为奖品,“一定要好好学习啊!”。我们连连点头,把笔揣入怀中,那饭菜吃起来真香。
端午节的清晨,母亲会到竹园厕所边,摇动蛇皮般的魔芋茎干,叶上的露珠纷纷撒落。我问母亲这在干什么,母亲说是林家姨妈教的,露珠撒落就会长出新的魔芋苗。过一段时间,果真长出嫩苗来,我百思不得其解,也许是叶片上的孢子吧!为什么要在端午节摇呢?
母亲与林家姨妈的相识,缘于一场美好的遇见。母亲生我后体弱多病,四处求医,常到烟集、当阳问诊抓药。到当阳看病时,一天一趟的归途班车往往赶不上,就会到当阳招待所过夜,赶次日的班车回家。一次住招待所,见一同龄妇女独自站在门厅,暗暗神伤,时不时用手抹眼泪。母亲上前问候,两人攀谈起来,原来是身上没钱住招待所了。母亲买了晚餐一起吃,又定了房住在一起,第二天就匆匆告别。过了一年多,那个妇女找到了我家,来感谢我母亲,说已在脚东林家堡安家,就打听我母亲告诉她的地址官垱黎家套,这不,终于找到了。她和母亲结为姊妹,说娘家在巴东县,隔得远,就叫我婆婆为娘,把黎家套当娘家呢。母亲让我叫她林家姨妈,“林家姨妈,”我觉地叫得顺口,“松儿好乖!”。从此,每年端午节,家中会来一位特殊的客人——林家姨妈,这一来往,就是一辈子。
林家姨妈常讲巴东的故事,让我神往,那结满辣椒的辣椒树,一颗辣椒就会辣死人;那满枝红彤彤的柿子,犹如小灯笼,摘下做柿饼。后来林家姨妈回巴东,带来柿饼和魔芋,教母亲把魔芋种在竹园阴湿处,端午节清晨摇露珠。我和母亲摇啊摇,摇着那美好的端午和遇见。
我和父亲在田垄上插着苕藤,偶有癞蛤蟆在田沟中爬开去。父亲说道:“癞蛤蟆在躲端午呢!”,我问其说法的来历,父亲边插边讲起西山十戾的故事,在北京的西山上住着十个修练成精的妖怪,它们投胎凡间,成为影响满清走向的历史人物。我只记住了蛤蟆精袁世凯,北方有谚语曰:“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。”古人有端午节抓癞蛤蟆取蟾酥入药的习惯,这可苦了癞蛤蟆,因而有了癞蛤蟆躲端午之说。袁世凯登基之时,北京有些地方的癞蛤蟆成群结队的出现,冲着袁世凯的方向叫个不停。恰巧袁世凯去世之日又是端午节,仆人看见一只大癞蛤蟆从床上跳下来,消失不见了。故事引起我的兴趣,常在端午节的傍晚,带着弟弟去竹园里找那癞蛤蟆,它们好似比平时怕人,一见人来,就连忙爬往竹园深处的池塘。
我静静地听着,端午的雨声不已,玉珠落盘,犹如时光的流转,诉说着无尽的故事。雨声沙沙,爹爹在跃进渠堤上教我分辨着芝麻蒿子,白蒿,艾蒿,将艾蒿割回家,插于门楣。雨声淅淅,婆婆在摘花椒,她也将树梢的嫩花椒叶摘下,准备用米面裹后油炸了吃,说是对牙齿非常好。雨声沥沥,父亲把苕藤剪成一段段,交错地插在那一垄垄的园田里,讲着癞蛤蟆躲端午的故事。雨声潺潺,母亲摇着魔芋,我们盼望着林家姨妈的到来,她会带来我喜欢的柿饼。雨声霈霈,婆婆撑上油布伞,带着我和弟弟到许家河大爹家。雨声哗哗,逝水年华,时光踽踽,生命倏忽,一岁一端午,一生一相遇。
编辑:卢思维
审核:谢晶晶
终审:徐海燕
联系方式:0717-3222773
地址:当阳市环城东路32号
发布于:北京市上一篇:学摄影拍照可以找什么工作?重庆树莓摄影学校就业前景分析_专注于_教程_纪实
下一篇:没有了
